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第三节 创新枢纽站场综合开发和运营管理
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周边用地开发,促进站产城一体化发展。以TOD开发理念为导向,探索制定轨道交通场站土地综合开发的管理办法,统筹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开发建设工作。围绕一体化目标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提供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基础。轨道交通的线位及站点的确定,需充分考虑与用地之间的关系,发挥“轨道交通+土地开发”的最大效应。推进白坭坑、鹭湖枢纽等站产城一体化开发。推进轨道车辆基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强化车辆基地空间的集约、高效和复合利用。统筹加大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上盖及周边公共住房建设力度,加强公共住房项目与轨道站点的衔接,通过增设接驳公交、优化步行路线和环境等方式,提高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性。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块,应通过地下公共步行通道、二层步行连廊、风雨连廊等方式,以最短、最便捷、最舒适的路径进行直接连接。
加快推进公交综合车场规划建设。为了提高空间资源集约化利用效率,强化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快推进公交综合车场规划建设。推进民治、凤凰山、观澜大水坑等综合车场建设,启动大田洋、龙城北、布吉、西乡、安托山、南湾、葵涌、深汕等综合车场建设工作。在满足公交车辆停放、维保等功能前提下,探索并推广公交综合车场的立体复合开发模式。
优化枢纽站点换乘条件,推进枢纽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明确需要提前建设预留工程的政策与操作办法,适度超前预留立体换乘条件。坚持枢纽站点与周边建筑建设、服务标准统一,确保站城无障碍互联互通。优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安检、售检票、候车等流程,提升多网换乘的“无感化”水平。将公交站点与建筑物结合,推动公交微枢纽建设,推进“门厅站”建设,供公交车辆上下客,实现公交“门到门”服务。
第四节 构建引领区域融合发展的公交体系
探索区域一体化公共交通发展体制机制突破。探索区域协调顺畅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建立不同城市在公交规划衔接、建设同步、管理协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统筹协调。搭建联合治理平台,共同探索可行的公交治理模式。
完善道路客运场站体系建设。制定城区内微型客运站点设置规范,保障道路客运进社区、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的便捷换乘。承接省级客运场站等级评定权限下放,探索打通班车客运与包车客运之间的分割,实施统一的道路客运营运许可。研究制定《汽车客运站站级验收标准》并完成全市客运站站级评定工作。推动《深圳市道路客运招呼站管理规范》落地实施,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招呼站,打造“地面交通微循环枢纽”,推动客运站转型升级。
进一步强化客运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以公共交通枢纽设施为载体,统筹整合地上地下空间,打造多网融合的枢纽片区单元,促进和引导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空间协调发展。优化枢纽功能组织,为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多层级轨道接入枢纽做好预留,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向都市圈范围拓展。全面推进道路客运车辆小型化,推动道路客运大、中、小车型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节 促进新业态共享交通方式融合发展
持续完善新业态顶层设计,开展前瞻性政策储备研究。推进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融合健康发展,加强外围重点片区巡游出租车服务,科学发展网约出租车,逐步实现市场调节。探索医院、枢纽等特殊地区的应急保障模式。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出租小汽车管理条例》、《深圳市出租汽车停靠站点设置规范》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共享单车管理,优化停车设施供给,规范车辆停放秩序。
加强公共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公共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公交停靠站智能化设施等提供包括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的实时信息服务,持续优化市民公交出行信息服务体验。
促进慢行交通和谐发展。强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管理,根据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和停放区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加强对“僵尸车”“废弃车”等车辆回收,强化用户资金监管。
第七章 打造数字驱动的智慧交通新基建样板
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强化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快构建融合类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类智慧交通技术平台、创新类智慧交通应用服务新基建体系,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智慧交通创新示范,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交通领域数字化消费新需求,为深圳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第一节 加快融合类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由点及面有序推广智慧道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高快速路、主干道、枢纽场站等交通动脉的多功能智能杆建设。重点结合全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工程开展智慧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推动道路规划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互相衔接,同步推进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信号灯、公安视频、5G基站、环境监测等多种功能集成,打造场景应用试点,构建全市感知网络体系。升级完善智慧道路管理平台功能,共享接入全市智慧道路系统,统一智慧道路管理运维,提升交通管理整体决策支持水平。
推动高效协同的智慧高速示范建设。研究制定高速公路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标准指引,推进智能路侧设备、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和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部署。结合机荷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建设等工程,推进物联网、5G、北斗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服务的良性融合,加快道路状态自感知、匝道自动控制、设施病害识别、自由流收费技术和周边城市路网应急协同能力建设。
推动多元融合的智慧枢纽集成示范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道路客运电子客票,鼓励发展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售取票、检票、安检、乘降、换乘、停车等客运服务“一码通行”。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多式联运等设施,提供跨方式、跨区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推进枢纽间资源共享共用。推进前海综合交通枢纽智慧枢纽建设,打造站产城一体化的多业态枢纽综合体。聚焦客货运输服务瓶颈,推动以重大枢纽为载体提升运输全过程信息服务,加速推进智慧口岸、智慧港口等一揽子示范工程。
加速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与市电等并网供电。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和枢纽场站推进智能照明、供能和节能改造技术应用。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推进码头岸电设施改造,着力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快推进深圳国际海上LNG加注中心建设,鼓励船舶应用液化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港口和导助航设施等领域应用。推动长寿命、可循环利用材料在基础设施建造、生态修复和运行维护领域应用。
第二节 推动信息类智慧交通技术平台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