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通航新闻 >

冯正霖携各界精英共商民航(通航)发展大计 低空旅游通用机场被热提(2)

时间:2020-12-21 14:26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通航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空中互联网是未来空中航行系统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民航安全、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具有空中互联网功能的飞机数量有限,这方面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建议发展基于5G的ATG技术,将其纳入民航“十四五”规划。二是发展智慧天网及应用。智慧天网是上海市支持的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完全自主可控,可以提供安全的信息通信服务。应用智慧天网,飞机前舱数据的保密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后舱也可以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包括极地在内的全球无缝覆盖,满足飞越极地时的不间断宽带通信需求,而且这个网络通信协议完全是自主的。三是智慧天网和ATG可以联合设计,实现一体化发展。飞机目前几乎是信息孤岛,如果飞机也能实现宽带覆盖的话,将有效推进民航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另外,民航“十四五”规划涉及方方面面,交叉性比较强,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协同攻关,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来解决技术乃至技术科学问题,加速推动民航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军(肖敏/摄)
 
       要准确识别、把握发展大方向。疫情的危机为中国民航发展带来了先机,如何将这一战略机遇转变成民航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中国民航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民航发展布局与国家战略布局的互动,统筹考虑比如长三角半小时经济圈等战略对民航发展的深层次影响,系统考虑如何将民航运输更好地融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科学应变,掌握发展主动权。要把民航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民航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民航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可控。要强化民航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基础为源头,打通民航科技创新链条,兼顾航空制造上游产业,支撑民航中下游产业。要提高立法质量,加快推动民航领域重点立法,启动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大专项,全面梳理民航法律体系。要推动我国民航优势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航空应用、智慧机场、绿色发展等自主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中国民航的软实力。要主动求变,塑造发展新优势。智慧民航是国际民航科技竞争的“新赛道”,要发展新一代智慧民航系统,预先布局临近空间、亚轨道、超音速飞行等未来前瞻方向。要加强国际智库建设,为中国民航强国建设赢得友好的国际环境,组建创新专家组,加强民航创新的国际参与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新平(肖敏/摄)
 
       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主题是安全、绿色和智能,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追求的目标。安全是各种交通的永恒主题,交通安全是管理、技术与人员素质最终耦合的结果。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提升民航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比如,民航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乘客行为分析,以减少安全风险;应用智能系统,增强飞行导航、空管等可靠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强安全性。绿色运输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追求的目标,进一步重视民航的绿色发展十分必要,包括应用绿色能源、实现能效控制,在机场枢纽开展交通能源融合研究,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得到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民航系统高校的学科建设力度,在强调为行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发挥民航系统高校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王云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王云鹏(肖敏/摄)
 
       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民航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世界一流的民航科教创新体系。首先要搭建平台,在关键领域设立一至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次要打造团队,民航系统应进一步完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链条,要把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力量整合起来,遴选出一批行业带头人;最后是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落地,民航重点任务要与国家科技计划衔接、融通,推动建立常态化的民航智库组织。二是“十四五”期间,民航在推动重大示范工程方面要有重点,比如重点强化支持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航空器运行等方向。三是要进一步发挥民航科教创新联盟的作用,科教联盟除了关注顶层战略研究、科技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外,还要在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上更好地发挥民航产学研协同体的作用,同时要扩充科教联盟相关单位,与民航业务有关的相关科研院所都可以加入到科教联盟中来,共同推动一些重大示范工程落地。民航系统还应该进一步开放包容,鼓励民航企业与行业内外的院校加强合作。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 凌建明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 凌建明(肖敏/摄)
 
       “十三五”期间,民航在机场工程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十四五”仍然面临新形势,比如支撑后小康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航空交通运输先行引领的作用更加突出;落实民航强国、交通强国战略,民航发展模式、人才需求等都需要转变。在新形势之下,第一,在交通强国战略方面,民航发展要从行业角度转向行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也就是思考如何把产业带到行业和城市发展中去,使航空港与产业、城市协同发展。比如,未来机场布局需要跳出交通,更加注重体系发展。第二,进一步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需要在全国进行布局。在实施一体化布局建设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运输服务一体化。第三,安全和效率是民航发展的主题。民航在空中的效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地面效率的重视程度还应该加大。航空器运行是一个完整体系,机场基础设施、机位分配等都需要科技支撑来进行优化。第四,要注重四型机场的智能化、自主化。要注意机场建设中的商业化、智能化,包括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模、自动化施工等,还要注意机场设施的评估预警、快速维修和智能维护,以及机场服务和作业的无人化,特别是场面车辆的智能调度和无人驾驶等。第五,要进一步深化军民航融合。第六,要进一步支持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作用。第七,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能从战略布局、战略性发展出发思考问题的战略性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孙建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孙建红(张哈斯巴根/摄)
 
       第一,在“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航科技发展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交叉融合。相信在这一点上,大学还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南航大就着力研究民航科技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注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民航领域。目前,学校正在加大对民航学科特色发展的支持力度,集聚校内优势资源,加快民航特色学科建设,构建以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9个相关学科为支撑的民航学科群。重点围绕智慧民航、智能空管等方向开展工作,注重基础研究和交叉协同,为民航科技自强自立而不懈努力。第二、民航科技发展要坚持国际融合。加强高端国际合作,实现国际资源“引进来”,行业能力“走出去”。学校将以民航运输安全学科国际引智基地为契机,以中法、中荷和中德等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基础,充分利用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水平研究机构外籍院士、教授及骨干人才资源,开展高端国际合作。以引进国外智力为点,以培育国际化人才为线,以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为面,着力打造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3个国际民航学科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前瞻性技术研究、民机人才培养和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打造世界一流民航学科领域国际联合实验室,培育建设民航领域“一带一路”国际学术联盟,大幅增强民航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李玉龙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李玉龙(张哈斯巴根/摄)
 
       第一,民航包含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一些卡脖子技术、适航技术攻关、以数据驱动的智慧民航等。推动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化,仅靠民航内部的科研力量不够。“十四五”期间,要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民航科研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设立重大课题专项联盟,争取国家实验室级别的大项目,引导有研究特色的大学加入民航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并建立一些引导机制。同时,加大民航安全基金的开放力度。第二,适航技术应走适航验证与适航法规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加大适航技术研究投入力度,提升适航研究能力,用更灵活的机制设立更多的适航验证实验室,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适航审定体系,做到适航技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启动民航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吸引民航系统外的高水平高校深度参与,以紧密合作的模式联合更多的体系外民航院校。可以结合教育部工程博士政策,建立一些民航紧缺专业博士班,尽快补充民航管理队伍、科研队伍和适航审定队伍。结合高新技术对民航人才进行培训,以提高民航运行水平。第四,要注重民航国际化,留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 李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 李勇(张哈斯巴根/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