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通航公司 >

中国通航飞行员培训市场存在“供需悖论”

时间:2014-08-15 13:16来源:人民网 作者: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谈起国内通航发展的现状,付宇明用“三座大山”喻之,这三座大山分别是“空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制度问题”。“空域问题”已经撕开一角,在中国,低空早已不是禁区,下一步要解决的无非是把大幕拉的更开,让飞行更自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只要其他两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唯独“制度问题”,遮遮掩掩,欲拒还迎,政府部门一边不断给市场希望,对旧有规章进行修修补补,刺激资本进入,导致新企业盲目成立,一边又拖拖拉拉,迟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行业成本高昂、竞争越发无序,这让现实的中国通航很是受伤。于是在中国通航业界,各种怪现象越来越多!比如,一些运营商不作业、不飞行,只托管,托管不成,就玩俱乐部,玩资本,玩各种忽悠人的概念;比如,中国通用飞机越进越多,飞行小时数的增长却越来越慢;比如,通航飞行员十分紧缺,跟不上飞机引进的速度,但飞行学校又没有动力扩大培训规模!前两个怪现象已是人尽皆知,后一个怪现象恐怕还需要说道说道!

  据悉,截止2013年底,国内通用飞机的机队规模已达1631架,同比增加300多架,2012年同比增加160多架。然而,与飞机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一致的是,通航飞行员的数量增长一直十分缓慢。于是一些专家以此论证,中国通航飞行员培训市场前景无限,很多资本不明就里,头脑一热,便纷纷加入飞行员培训大军,以期巨大回报!然而进去之后才发现,人才短缺不假,“输出无门”更是现实。

  这里所谓的“输出无门”并非指新手飞行员无人问津,而是指培训学校的人才输出价格,与运营商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供应方不愿卖,需求方不愿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付宇明认为,这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

  从需求方的角度看,企业要正常安全运行,首先需要的是成熟飞行员(1500小时以上),也就是机长,找到了合适的机长,才有可能配备新手飞行员(200小时左右)。因为机长对于执勤任务的方法和风险都很清楚,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也非常了解,除了驾驶飞行器之外,对飞机和团队而言都是很好的管理者。而新手从学校出来后,还需要在机长的带领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作业和管理任务。对于很多新成立的通航企业来说,没有成熟飞行员坐镇,直接使用新手进行作业和管理,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机长不是培训学校能够供应的!一个成熟的机长的产生需要7-10年的飞行经验和安全实践。在中国,机长的来源只有两个,一是来自军转民的飞行员,二是来自传统的通航运营企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一:通航飞行员的规模,首先取决于机长的规模,没有足够的机长,飞机数量再多,也派生不出更多的新手飞行员需求!

  其次,企业要高效运行,需要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当前,通航企业引进一个新手飞行员,少则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多则需要接近百万;引进之后,飞行员的日常成本开支也非常巨大,尤其是那些刚获得执照不久的新飞行员,由于飞行经验不足,普遍需要引进之后再继续培养,这样企业的收益预期就被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降低了,且一些新手飞行员在积累到足够飞行小时数后,跳槽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大部分规模不大的通航企业来说,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成熟飞行员,如果很容易被挖走的话,损失是很大的,有时候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致命的打击,这种现状也限制了企业对于新手飞行员的需求,反而加剧了“挖人”的风气。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二:新手飞行员培养成本过高和行业挖人成风,导致企业风险加剧,再加上军转民飞行员较低的获得成本,遏制了企业对于新手飞行员的需求!

  从供给方的角度看,在当前的机制和环境里,要想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收取较高的培训费用。实际上,培训机构在对新飞行员“定价”时也是结合其所花费的成本来综合考虑的,且这些成本的确不菲(具体分析请参考《公务与通用航空》2014年第3期:中国学飞行为什么这么贵?)此外,毕竟不是每一个学员都能合格毕业,对于培训机构来讲,被淘汰学员的教学花费不得不平摊在已毕业学员的市场定价里。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新手飞行员输出难,导致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受挫,培训规模受限,从而导致单人成本更高!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三:培训机构并非是漫天要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培训本身的费用太高,且需求不足。
 
中国通航网 www.ga.cn
通航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通航飞行员培训市场存在“供需悖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