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无人机 >

从无到有——国产无人机的初探索

时间:2019-12-20 18:51来源:前线集结地 作者:中国通航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新世纪的几场局部战争让人们看到了无人机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据估计,全世界正在服役的各种无人机可能超过10万架。中国的无人机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刚刚建立,大多数航空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精力均集中在有 人机方面,而无人机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几所航空院校。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蓬勃发展,国内无人机的研制单位更加广泛,犹如雨后春笋。除了三所航空高校仍扮演着我国无人机研制主要角色以外,无人机的研究单位已发展到几十家之多。很多航空研究机构、企业,其他高校,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到无人机的研制队伍。在无人机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瞩目。原来研制生产有人机的几大主机厂所,也纷纷开始涉足无人机领域,而且瞄准大型无人侦察机和无人作战飞机等高端机型,成为中国无人机发展道路上的一支生力军。
 
       沙特老爷们手里的彩虹无人机就是中国无人机的代表制作。
 
       追根溯源,要说新中国无人机的起步与发展,必须先从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说起。1958年,在北航的校园内,有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条件下,搞出了一套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并将其装在一架安-2飞机上。
 
 
 
       1959年2月,这架没有人驾驶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从起飞到着陆全过程的自动驾驶飞行。这架飞机就是“北京5号”,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提起“北京5号”无人驾驶飞机的设想,可追溯到1956年。当时全国正在着手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在讨论规划的过程中,北航的老师提出了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想法。1957年下半年,在酝酿无人驾驶飞机研制方案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无人机的飞行平台是自行设计,还是利用现成的飞机改装?按当时的条件和能力,要设计制造一架全新飞机,从技术到经费都是困难的。1958年3月,经论证后认为:在安-2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较为稳妥和可行,因为安-2是一种低速飞机(飞行速度为257千米/小时),稳定性好,起降方便,而且可乘坐6人,便于在试验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测试。
 
       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了无人驾驶飞机研究机构,参与人员进一步扩大,不光是北航的师生,还有民航局、飞行员和无线电技术人员参加。随后开始进行总体和分系统设计,逐步完善了“北京5号”的起飞、着陆和全盘自动控制方案。
 
       自动起飞控制、远距离遥控、下滑状态制、着陆状态控制、着陆后的滑跑方向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都经过了仔细分析和设计,并利用当时所能得到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这么复杂的工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热情和精神力量非常高涨,什么累和难全都抛在了脑后。经过大家的努力,到7月底所有设计工作全部完成,并先后完成了设备带飞试验、遥控着陆飞行和有人监控情况下的自动飞行试验。
 

从无到有——国产无人机的初探索

 

安-2飞机
 
       1959年1月,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了“北京5号”的试飞方案,而且就在北京上空飞。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还鼓励说:“不要怕,如摔了飞机,再调一架飞机来”。1月31日上午9时许,“北京5号”第一次单飞如期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是在机上无人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动起飞、遥控飞行表演。自动对准跑道下滑飞行、进入跑道后自动着陆、在机场跑道上控制滑跑方向及制动等。试飞当天,机场还派出了一架Aero-45轻型飞机跟踪观察。随着放飞的信号弹划破长空,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荡着每一个人的心。“北京5号”在完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腾空而起,飞向了祖国的蓝天。进入航线后,“飞行员”坐在地面的模拟操纵台上(操纵杆、仪表与飞机上的一样),远程遥控飞机完成了元个漂亮的“8字形”飞行后飞机首动进入着陆航线。在着陆阶段,为了证明飞机完全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当飞机着陆时,操纵员松开手、离开座位,飞机在仪表着陆系统的引导下自动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
 
       应当说,“北京5号”的研制是对科研人员的一次很好的练兵。许多参加过“北京5号”研制的人员,如文传源、林士谔、丁子明等,大多数成了后来教学、科研和型号研制方面的带头人。这些人,有的已经故去,健在的已是蓬之年,可他们培养的学生,多数已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中坚和骨干,也有的转行到了其他单位,但不管他们以后干什么,在中国无人机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足迹。靶机是供防空导弹、航空机炮、高射炮试验和打靶用的无人驾驶飞机。20世纪50年代,用于我国部队装备训练的靶机,主要是苏联制造的拉-17。到了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人民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催生了“长空1号”。“长空1号”(CK-1)高速无人机的早期型由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仿制,主要负责人是赵煦将军。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3个月,1966年12月6日,“长空1号”首飞成功,1967年定型。1968年,国家正式下达任务,要求南航在“长空1号”的基础上研制中高空靶机。1976年和1977年,该校相继研制成功“长空1号”中高空靶机和1015B型雷达伞靶。1977年南航成立无人机研究室,1979年又扩充成为无人机研究所。1977年3月,国家又下达了将“长空1号”靶机改装为核试验取样机(CK-1A)的任务。核试验穿云取样,是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用有人机取样,不仅可能对飞行员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由于穿云时间安排较晚,取得的样品不够“新鲜”,会影响对试验取样的鉴定和分析。
 
从无到有——国产无人机的初探索
 
        半年时间里,南航科研人员研制些了3架取样机,并进行了多次试验。在正式试用前又作了有歼6飞机跟踪的模拟试飞,试验与试飞表明,取样机的研制是成功的。1977年9月,一架“长空1号”取样机参加了我国一次核试验的穿云取样飞行。爆炸时,取样机距爆炸中心150千米,无人机按照预定的航线飞行,打开取样器后两次穿过核试验的烟云,十几分钟后在预定地点着陆。首次执行取样任务便获得了成功,飞机基本完整,取样器无损伤,取到了“新鲜”样品。
 
中国通航网 www.ga.cn
通航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从无到有——国产无人机的初探索
------分隔线----------------------------